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约翰·布特已明确以“具有历史意识的演奏”(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或者historically aware performance)①取代“本真性”一词。之所以如此,除了认为“本真性”术语陈旧不堪,更着意于凸显“历史语境”之于古乐演奏的不可或缺性。而布特之后出版的《与历史同行的演奏——音乐表演和接受》②曾予以更明确的证明。作为哲学家的彼得·基维对此显然无法苟同,认为无论是作为抽象的概念,还是作为某种历史实践,对于“本真性”的理解首先都须建立在对术语内涵的正确把握之上。显然,相较布特的史家立场,基维的观点是“维特根斯坦式”的,即,从话语分析——如意义辨析与逻辑澄清出发,构成其《本真性》的写作基点。
由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主编,洪丁教授、杨健教授副主编的《音乐表演艺术及其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汇集了海内外27位杰出学者在音乐表演领域研究的学术成果,从世界音乐文化的视角,选辑了不同国家、不同族群、不同地区,特别是不同文化语境中的音乐表演事象,以呈现音乐表演所涉及的艺术、生理、心理、历史、民族、社会、哲学和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音乐表演的历史本真性与哲学反思”章节中关于“美学视域下的‘本真表演’研究”部分内容的整理。
微店购书二维码
众所周知,“本真”(authentic)一词在英语中的用法极为混乱。它不仅特指某种表演方式[如“历史本真表演”(historically authentic performance)],也常用来表达对表演的高度赞赏(所谓的“权威”或“正宗”)。尤其是后者导致了更多的误解,譬如在西方,至今还有人坚持“本真”表演即是“好的”表演——基维不无嘲讽地称之为音乐版本的“圣体实在论”(real presence)③。
总之,概念的混淆造成了诸多无畏之争。究竟何为“本真”?基维认为首先应对概念加以澄清,由此他针对《牛津英语辞典》中“authentic”一词的五种“权威”解释逐一分析:
(1)权威的,官方的,可靠的;
(2)原初的,第一手的,原型的;
(3)出自普遍认可的来源或作者的:无可置疑的源头,真正的;
(4)归属于某人的,自己的,本身的;
(5)自主行为的,原创的,自动的。④
基维认为以上五种释义,唯有前三种贴近本真演奏运动的通常用法,后两种则更贴近“主流”(即,通常的、非历史本真表演的)表演实践的精神。譬如,当有人说,霍洛维茨弹奏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很“本真”的时候,其意指并非是说他使用了历史本真的表演方式,而是指霍洛维茨高度个性化的演奏风格。语义分析之后,基维继而提出,音乐表演的“本真”(至少)包含以下四种观念维度:
1. 忠实于作曲家意图的演奏,即“意图的本真性”;
2. 忠实于作曲家时代表演音响的演奏,即所谓“音响的本真性”;
3. 忠实于作曲家时代表演实践的演奏,即“实践的本真性”;
4. 忠实于表演者自己的、原创性的、不偏离个人趣味且不对其他人进行丝毫模仿的演奏,即“个人的本真性”。
基维提出,在上述解释中,前三条即通常所说的历史本真表演,但它们并不能归为一类,因为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的历史本真观念,而不是一种观念的三种不同描述”。⑤换言之,音乐表演的“本真性”不独有一种存在方式,而是至少四种。基维之所以在书名中以复数的形式命名“authenticities”一词,其深意即在于此。
注释:
① John Butt, “Authenticity”, in Stanley Sadie ed.,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Vol.2, 2001, 241.
② John Butt, Playing with Histor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本真表演”兴起以来,它曾有过字面不同但彼此相联系的表述,如“历史本真表演”(historically authentic performance)、“具有历史意识(知识)的表演”(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以及“历史表演运动”(historical performance movement)等。
③ Peter Kivy, Authenticities: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Musical Performan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5, 1.
④ 同③,第3页。
⑤ 同③,第7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