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美学是音乐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体现为对音乐表演的理论研究。
西方音乐表演理论研究大致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在音乐学研究领域中真正受到重视是在20世纪下半叶之后,获得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
国外学界对音乐表演的理论研究总体上体现着实证与分析相结合的特征,传统的历史研究逐渐与分析哲学、美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相结合,越来越体现出多样化的跨学科性质。
国内有关音乐表演的理论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下半叶,在近20年有着不断繁荣的趋势,一方面汲取着西方表演理论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实践中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
那么,分析音乐表演,或音乐表演的研究是怎么一回事呢?
《中央音乐学院改革开放40年学术文萃》(共4卷6册)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在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时出版的一套文集,展示了中央音乐学院这40年来各位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不仅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文献,而且其中体现出的各个学科丰富的内容、鲜明的学术观点、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一些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方法,对年轻一代的学子在今后的治学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音乐表演卷》中收录的《中外音乐表演理论研究进展及比较和评价(上)》一文的节选,文章作者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高拂晓研究员。
现代西方音乐表演理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表现为以分析为研究方法,目的指向音乐表演,这种学术思路在西方音乐学研究领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以分析作为表演的基础,把表演视作一种深度分析,分析理论与表演实践相结合,把美学问题建立在音乐形态分析的基础上是西方音乐表演理论研究的又一突出特征。
在把分析理论与表演实践相联系的学者中,申克(Heinrich Schenker)算是较早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早在20世纪上半叶,申克就以钢琴演奏作为分析的例子,为音乐诠释者(表演者)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申克指出:“音乐中的动力犹如声部引导和衰减一样,是在结构水平上组织起来的。”申克的分析思想来自基于和声功能(如三度、五度和八度关系)的原始结构(Ursatz)。
这种结构表明了乐曲中音调的进行是有方向性的,而且结构本身是有等级层次的,申克论述了钢琴演奏技术中涉及音乐表现的多个方面。
他说:“每一部艺术作品都只有一个真正的版本——属于它本身的、独特的那个版本。”
总的来讲,申克极为重视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价值,这种价值以音乐的结构运动为根本,因此,表演存在优劣之分,这种优劣的区别就是看演奏者是否能够运用音乐结构分析来进行音乐表现。
在20世纪音乐分析领域,采用图表分析法对音乐作品的总体速度、力度、节奏、旋律形态进行分析,是当今国外分析学派经常采用的方法。
这种分析能够很直观地展现音乐作品的轮廓特征。
约翰·林克(John Rink)指出,分析是表演的一部分,表演者需要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他从曲式划分、基本调性布局、整体速度形态、力度形态、旋律形态、主题发展、节奏类型等方面入手对具体作品进行了分析。
更重要的是,他把分析与表演之间的关系分成两类:一种是先于表演或者可能为表演提供某些基本原则的分析,即规定性分析(prescriptive);另一种是对表演本身的分析,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
根据这一分类原则,在规定性分析中,较具有特色的理论当数迈尔(Leonard B.Meyer)的有关“期待与风格”的旋律分析和节奏分析,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分析模式“间隙-填充”和“暗示-实现”不仅继承了申克分析中的重要思想,而且对申克分析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补充,形成了多等级层次性的中观与微观结构(分层结构)分析,同时还为音乐审美和认知服务,对演奏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迈尔把音乐分析和音乐表演紧密联系在一起,指出了分析对于音乐表演者应该如何去形成音乐的句法、过程、等级结构和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表演的分析中,埃里克·克拉克(Eric Clarke)的研究具有代表性。
他对音乐表演的表现力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认为对音乐结构的综合阐释是研究表演表现力的重要途径。
他对演奏者罗宾·鲍姆(Robin Bowm)在同一天对同一首作品(肖邦《前奏曲》0p.28,No.4)的六次演奏从力度和速度两个维度进行了细节分析和比较(表1、表2仅呈现出其中两次演奏中右手部分的数据,上方P1和P2表示的是力度,下方两条线表示的是速度)。
表1:
表2:
表1、表2显示了两次演奏的前半部分在力度和速度水平上具有较大的差异,表明了演奏者两次不同的艺术处理。
比如在第16小节和第17小节旋律高潮的位置,P1和P2的力度和速度进行方式均不同,从而可以得出P1强调了表层的旋律结构(旋律最高点C)以及B-A-G的三音下行模式,产生了一种失望而认命的结局;而P2强调的是目标方向性的调性统一感,在最后三个和弦上产生了一种终止调性的归宿感。
克拉克的这种表演分析图示直观地呈现了不同表演在音乐结构处理上的异同,清晰地展示了在听觉中容易被忽视的结构因素,是一种表演分析的有效手段,增进了我们对音乐表演的理解。
内文注释:
①Heimrich Schenker: The Art of Performance. Translated by Irene Schreier Scot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xv.
②同①,第77页。
③John Rink: "Analysisand(or?) performance". Rink, John(edited):Musical Performance: 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37.
④ 高拂晓:《期待与风格——迈尔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56—65页。
⑤Leonard B.Meyer: Explaining Music: Essays and Explora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⑥Eric Clarke:"Expression in Performance: generativity, perception and semiosis". John Rink (edited):The Practice of Performance: Studies in Musical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