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讲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乐讲谈 > 正文

乐讲谈|一位青年作曲家对当代音乐创作的思考(上)

发布日期:2023-09-05   浏览:

作曲家史付红认为:“音乐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修炼和悟道的过程,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逐步体会、感悟、反思和发展。”

每一位作曲家的创作都需要时间的打磨,创作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视角的见解和感悟,所以任何一个历史的时间点,都面临的不同的挑战、机遇和未来。

那么当这样的时间点到来时,史付红老师是如何直面挑战、抓住机遇的呢?

我们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就是史付红老师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尝试。



《中央音乐学院改革开放40年学术文萃》(共4卷6册)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在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时出版的一套文集,展示了中央音乐学院这40年来各位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不仅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文献,而且其中体现出的各个学科丰富的内容、鲜明的学术观点、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一些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方法,对年轻一代的学子在今后的治学中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音乐评论卷》中收录的《静待春天——漫谈当代音乐创作的挑战与未来》一文的节选,作者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史付红副教授。

图片



                            

图片


微店购书二维码




1995年,我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读大学一年级,我的导师、著名作曲家唐建平教授给我上作曲课的第一句话就说:“从现在开始,你创作的都是音乐作品,而不是习作,必须要有高目标、严要求,音乐要有丰富的想象,一定要由衷。”

1997年,我为次女高音和钢琴创作的《声声慢》获得了台湾交响乐团第六届征曲比赛佳作奖。同年,此曲的乐谱也由《音乐创作》杂志发表。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脍炙人口的晚期词作《声声慢》把我的思绪带回了记忆深处。记得有一次我去探访处于生命最后阶段的奶奶,久叩房门无人应答,我不得不爬上一楼的窗户向屋内张望,一束橘色的夕阳映照在如大理石雕塑般的奶奶身上,她的剪影投射在雪白的墙壁上,她的头发因为化疗都掉光了。她久久地、静静地坐在那里,表情温和沉静,时光仿佛就为她定格在那时那刻,不舍前行……那个情景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也成为我写作《声声慢》的灵感:北方凛冽的风和黑土地赐予了奶奶温柔、忍辱负重同时又顽强坚韧的性格。

《声声慢》从开篇生动传神的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直到“怎一个愁字了得”戛然而止,仿佛道出了女人一生的心路历程。作品的声乐部分借鉴和运用了很多中国戏曲音乐的吟、咏叹和滑音,钢琴部分更多的是模仿中国古老的乐器——古琴的音色,运用音块描摹寺庙钟声的音响特点,同时也运用了具有中国音乐特色的声腔句式、音乐句子结构,以及音乐气息长度和乐句构成与发展方式等。在作品的最后部分,钢琴在几个不同音高上的重复音仿佛是雨滴、泪滴或是心跳。可以说,这部作品是我音乐创作的真正起点。

西方音乐是我的“接穗语言”,而中国音乐是我的“砧木语言”。怎样基于自己对东西方两种音乐和文化的了解与研究,融合其精华特点创作新品种的乐曲,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课题。为此,我除了学习西方传统和现代的音乐理论与作曲技术外,也对中国音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融合东西方音乐精华的创作中进行了多方面和多层面的尝试与探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