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广袤的地域中,除了中国和西方世界之外,还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然而,纵观中国人的音乐生活和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大多数人对中西方之外的音乐依然非常陌生。在中国人的思维中,音乐生活中的“多元声音”依然需要建设。这便是“多元之声——世界音乐文化译丛”出版的原因。
《四物游戏——顺应当代世界的韩国打击乐》一书目前已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1982年,作者基思·霍华德(Keith Howard)首次偶然在韩国国家剧院遇到了“四物游戏”创始乐团。当时,他们正在为首次出国巡演进行排练。该剧院后来成为韩国国立国乐院(National Gugak Centre),而作者当时也在这里上课。之后,他经常拜访这里,展开对“四物游戏”乐队的研究工作。这部著作总结了作者对“四物游戏”的个人研究、观察以及参与四物游戏活动的近35年经验。
今天,我们与大家分享的是书籍导论部分,其中包括作者对“四物游戏”的表演形式和表演过程等内容的摘录。
“四物游戏”是一个韩国打击乐四人组,他们在1978年2月首次登台演出。
几个月后,韩国民俗学家沈祐成(Shim Usǒng)为他们定下了“四物游戏”(SamulNori)这个名字,意思为“四件乐器一起玩游戏”。
乐队很快大受欢迎,很多类似的组合也相继出现。“四物游戏”乐队发展出了独特的曲目和表演风格,由此催生了四物游戏这一乐种。
“四物游戏”及其四物游戏曲目是对一些老传统的革新发展。一些本地打击乐班会演奏被统称为农乐(nongak)或风物(p'ungmul)的传统音乐。
作为一种韩国传统的象征,农乐被定为韩国第11号重要非物质文化财产(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Property / Chungyo muhyǒng munhvajae),而另一种流动演出形式的打击音乐传统,以男寺党戏(Namsadang)为代表,则被定为韩国第3号重要非物质文化财产。
打击乐班是韩国声音景观的标志性部分。
“四物游戏”(及四物游戏乐种)是以四种打击乐器为核心的本地打击乐班形式。
“四物游戏”,空间剧场,1981年
(摄影:空间剧场)
“四物游戏”的四件乐器包括手持的小锣(khwaenggwari)、沙漏形双头的长鼓(changgo或changgu)、鼓(puk)以及手持大锣(ching)”。
“四物”(samul)指的正是这四种打击乐器。它们早先源自佛教,通常用于指代韩国佛寺的各类打击乐,后来被这一新的乐种所借用。其后半部分名称“游戏”(Nori)是纯韩文,有“玩游戏”之意。
大多数四物游戏的曲目配置是四种乐器各一件,但在某些特殊的曲目中,也会出现四个乐手都演奏长鼓或者两个乐手同时演奏小锣的情况。
在本地打击乐班和流动艺人团中,每种乐器都有一个领奏者,其余乐手也按其地位排序。
在表演中,小锣主奏各种节奏型,大锣负责固定节拍的拍点,鼓在大锣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并对某些鼓点部分进行强调。这就是当下四物游戏演奏的普遍模式。
四物游戏的核心就是节奏。其以节奏为核心的音乐结构与基于和声和旋律的西方流行音乐及艺术音乐有很大的不同。
每首四物游戏曲目都很精练紧凑,由一系列独立的片段组成,而这些段落组合的结构是有严格规定且固定的。
每个片段都建立在一个特定的节奏圈(rhythmic cycle)上。一般情况下,这个节奏圈由一个单位长度小节的节奏从头至尾地不断重复形成,但也可能包括一系列节奏动机(motifs),这些节奏动机由基于该节奏圈框架的节奏型变体组成。
这些变体中加入了额外的鼓点,使其织体密度更大,也导致速度越来越快,带来千变万化的效果。每个节奏型变体包括一组小的节奏单位,通常以三分律动或二分律动的节奏型为基础。四物游戏曲目中的每个片段基本传承自以前的本地乐班或流动艺人团的曲目。
演奏者们将这些节奏片段和原有曲目中的或其他来源的节奏片段组合在一起。其结果是一种拼贴效果,但每首曲目也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另一方面,每首曲目都要求演奏者们能够达到相通的、共有的审美,这种审美超越了演奏技法,更多的是同步的呼吸和身体律动。
“四物游戏”是韩国声音景观的重要一部分,它展示了丰富的韩国音乐传统和文化。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是对传统的革新发展,充分展现了韩国打击乐的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