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讲述了一个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贫困青年祥子的故事。祥子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努力工作和奋斗。他从一个力气大、毅力坚韧的人变成了一个出租车夫。然而,无论他怎样努力,社会的不公和残酷的现实始终让他陷入困境。这部作品通过描绘骆驼祥子的生活遭遇和内心挣扎,探讨了社会阶层固化、个人命运和自我价值的主题。
郭文景先生的歌剧《骆驼祥子》是根据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于2014年首演。郭先生的音乐给予了《骆驼祥子》更为强烈的戏剧性和情感表达。他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语言,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色彩。这部歌剧的演出曾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歌剧的重要作品之一。
《中央音乐学院改革开放40年学术文萃》(共4卷6册)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在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时出版的一套文集,展示了中央音乐学院这40年来各位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不仅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文献,而且其中体现出的各个学科丰富的内容、鲜明的学术观点、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一些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方法,对年轻一代的学子在今后的治学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音乐评论卷》中收录的《郭文景与大歌剧<骆驼祥子>》一文的节选,作者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李吉提教授。
《骆驼祥子》是郭文景第一部由中国约稿、在中国首演的歌剧。郭文景说:“我期盼这一天已经整整20年了。”因为,此前他已先后接受国外委约,写过《狂人日记》《夜宴》《诗人李白》和《凤仪亭》等4部歌剧,在世界各地公演并获得成功。虽然我没有看过《凤仪亭》,但总的来看,郭文景在歌剧音乐的写作过程中一直坚持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发挥西方歌剧体裁特点的前提下,探索它与现代艺术的美,特别是中国音乐中汉语语音、语气、语态、戏剧性、表演性的高度结合方式,尽可能准确地调动中国戏曲音乐手段来扩大歌剧音乐的戏剧表现范围。这些做法不仅能拉近西体歌剧与中国听众的距离,同时,借助于中国戏曲音乐手段来讲述中国故事也便于更好地凸显中国戏剧音乐特色和戏曲音乐文化精神。
郭文景是一位对自己要求很苛刻的作曲家,他在创作上精益求精,经常给自己出难题,以求艺术上的突破。《骆驼祥子》虽然不是他写的第一部歌剧,但这部歌剧的规模之大、人物之多和关系之复杂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写像虎妞这种比卡门复杂得多的女性,对郭文景来说,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
歌剧《骆驼祥子》特定的地域风情特点,让郭文景这个从小生长在四川的作曲家掉过头来深入体验和学习了北方的民间音乐,如戏曲、说唱,并且能够自如地将它们融会到西体歌剧音域宽广的戏剧性男高音、女高音,抒情性女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等不同音质的戏剧性演唱中;又因在交响乐队中加入了大三弦、唢呐等特色乐器,还将单弦、京韵大鼓、京剧曲牌、过门、街头叫卖声以及河北民歌素材等,或作为主要人物的主题材料,或作为结构穿插材料,或作为民俗风情点缀,都几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获得了中西戏剧音乐的多方位表现且独树一帜,在音乐风格上也实现了大的飞跃。
西体歌剧中的宣叙调体裁用中文演唱,一直最容易使人感到“水土不服”。但宣叙调的形式,对于歌剧的动作和戏剧性表演又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正像我们此前提到的所有古今中外的音乐技术手段那样,技术手段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是否能使用得当。在歌剧《骆驼祥子》中,由于郭文景特别注重音乐与汉语语音、声调、节奏和语气的关系,宣叙调或咏叹调这类外来的音乐形式与中国汉语的矛盾已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克服,所以有人称郭文景这部歌剧的创作对宣叙调的贡献最大,我想这种认识也不无道理。
歌剧《骆驼祥子》的成功最终是因为作曲家能站在中西戏剧音乐文化的两座高山上,与编剧、导演、舞美、指挥和包括全体演员在内的所有艺术家们集体创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