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会议的举办使丝绸之路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全国各行各业好像都在策划与“一带一路”相关的举措,包括音乐界在内,许多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创作与表演付诸实施。
丝绸之路与音乐行为有何关系?应该承认,丝绸之路一直是音乐界不同专业方向人士关注的对象,主要原因是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音乐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现实中,丝绸之路沿线丰富多彩的音乐资源,以及在甘肃以西丝绸之路沿线上的音乐中所体现出的异样风情,这些都在强烈地吸引着中国的音乐家们。
《中央音乐学院改革开放40年学术文萃》(共4卷6册)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在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时出版的一套文集,展示了中央音乐学院这40年来各位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不仅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文献,而且其中体现出的各个学科丰富的内容、鲜明的学术观点、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一些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方法,对年轻一代的学子在今后的治学中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音乐评论卷》中收录的《论丝绸之路音乐研究的意义》一文的摘录,作者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张伯瑜教授。
有关丝绸之路的音乐研究一直以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一方面,丝绸之路上的音乐资源丰富,无论是历史文献中的记载,还是洞窟中的壁画,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相关的史料;另一方面,丝绸之路沿线上丰富多彩的音乐资源也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然而人们对丝绸之路的界定与认识是有所不同的,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来讲,丝绸之路是从西安开始,一路往西,跨越中亚和西亚直达欧洲的线路,但是联合国所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丝绸之路是自中国西安至中亚七河地区的5000公里路网。①
广义的丝绸之路还包含海上丝绸之路,其实这只是一种借用此概念来表达中国的对外贸易线路,其中包括了沿海地区通往国外的海上线路。
我们的职业性常常会把音乐的作用放大,这里可能有我们自身对音乐喜爱而过于偏颇的因素,同时也证明了音乐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跨文化的交流中,音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人一方面认可“音乐是国际语言”的说法,即认可音乐可以跨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与此同时,本人也强调音乐中的民族性,特别是在音乐的意义层面,民族性成了音乐存在的价值所在,而非只是空洞的声音外壳。
音乐的独特性就在于在无族性的声音外壳之内包含着深刻的民族性。
跨文化之间,在无族性的前提下音乐同样具有音响层面的“形式”意义,同样存在形式美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生同化、濡化而逐渐走向意义层面。
所以,音乐比起语言来更容易被不同文化的人群所采用。因为,语言如果不进入到语义层面,声音便没有了意义,而音乐则恰恰相反,其意义是从音响层面开始的。
音乐所具有的这种可以超越语义层面的审美特性,使得其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时候,我们似乎明白了,为什么1979年在中美建交之际,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访问中国,并与当时的中央乐团合作演奏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西方音乐形式、中美乐团、日本籍指挥家、中国演奏家、琵琶协奏曲、中国故事蓝本,所有这些因素相加,可以看出音乐在跨文化、跨国界合作中的独特性。
许多跨文化的关系存在一种相互间的竞争性,经济关系也常常如此。而对于音乐来说,除了特意举办的音乐比赛,一般的音乐交流活动是相互欣赏的过程。
在跨文化的音乐交流中,某个人可以不喜欢他民族的音乐,却很难对其提出批评,因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之下,文化相对主义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知。
其实,这并非今天的创造,用音乐来沟通人际间的关系是许多民族普遍采用的方式。据麦克利奥德(MeLeod)的研究,在马耳他的族派斗争中,音乐起到了缓解矛盾的作用。②
在已经出版的《牛津应用民族音乐学手册》③中,音乐与社会矛盾问题是作为一个专题来组织的,其中有数篇文章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布瑞塔·斯维尔思(Britta Sweers)的文章《音乐与矛盾的解决——欧洲国家主义(者)冲突中的移民群体的社会显现:大学民族音乐学行为主义者的分析反射》④主要介绍了作者研究的三个项目,这些项目在缓解移民群体在新国家所遇到的困难和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经济是重要的基础。然而,经济并非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文化不仅从精神层面构建了社会的和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且是可持续的最佳资源,音乐便具有如此的资源性。音乐不仅可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⑤,而且可以用来构建社会和谐。
①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自中国西安至中亚七河地区的5000公里路网为世界文化遗产。
②麦克利奥德:《民族音乐学研究与人类学》,张伯瑜译,载《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178页。
③The Oxford Handbook of Applied Ethnomusicology, Edited by Svanibor Pettan and Jeff Todd Titon, Oxfo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④“Music and Conflict Resolution—The Public Display of Migrants in National(ist) Conflict Situations in Europe: An Analytical Reflection on University-Based Ethnomusicological Activist”,出处同注③,第511—550页。
⑤对此,新疆疏附县的乐器村和各旅游点的歌舞表演都可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