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拿起乐谱,准备分析某一首音乐作品时,我们便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那些排列在纸上的音符和符号,仿佛是作曲家思绪的延伸,蕴含着无尽的音乐语言。我们仔细研读每个音符的高低、时值和连结,揣摩着作曲家的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逐渐感受到音乐的构造和魅力。每一个动态标记、装饰音符和变化的节奏,都在为我们描绘出一个音乐形象的蓝图。
关于音乐形象的塑造,又能进一步引申出几个问题,例如:
作曲家如何选择和弦进行组合和进行调性的变化,以表达特定的音乐形象?
作曲家如何运用不同的节奏模式、速度的变化以及突然的节奏转变来创造出特定的音乐形象?
作曲家如何根据需要来选择适合的乐器组合和音色,以传达特定的音乐形象?
围绕这些问题,在一篇呈现于纸面的分析报告中,分析者如何进行写作才能够更为准确、直接地理解作曲家塑造的音乐形象呢?
《中央音乐学院改革开放40年学术文萃》(共4卷6册)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在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时出版的一套文集,展示了中央音乐学院这40年来各位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不仅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文献,而且其中体现出的各个学科丰富的内容、鲜明的学术观点、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一些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方法,对年轻一代的学子在今后的治学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卷》中收录的《和声塑形与和声分析》一文的节选,作者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刘锦宣教授。
音乐艺术属于形象思维的艺术。它在表达作曲家的情感与反映生活方面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大特点是:它往往不是着意刻画生活中某些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注重描写和表达人们对生活本质的整体印象和感悟,营造出某种气氛,描写某一情景和追求某种意境的一种神韵。
在圣-桑《动物狂欢节》的组曲为大提琴与钢琴所创作的天鹅乐曲《天鹅》中,柔板的速度下,钢琴的和声织体具有塑形作用的伴奏部分别用上行与下行相结合的分解和弦、长琶音的方式,描绘出天鹅在水中的情景。大提琴则在伴奏的织体上方用浑厚、甜美的旋律来表现天鹅的音乐形象,钢琴作为伴奏,则随着和声的变换起着描绘与衬托婀娜多姿的天鹅在水中游荡、嬉戏的作用(见下例)。
尾声中的大提琴旋律结束在主音g¹音时,钢琴演奏部分的音乐织体从中音区变换到了高音区,随即附加六度音的主和弦用较为短小的分解和弦织体再从高音区逐渐回落到中音区。此时的钢琴又由担任伴奏并有和声衬托的背景作用,起到了塑造天鹅在晶莹剔透的、宽阔的湖面上嬉戏的前景作用(见下例)。
这里之所以不把从较高音区向中音区平缓下行中,看似每拍变换一个和弦的和声节奏当成主和弦与TSvi和弦交替进行的情况看成两个和弦,而将e、g、b与d音这4个音看成是附加六度音的主和弦,是因为运用这样的织体来塑造天鹅在水中嬉戏的音乐形象时,主和弦与TSvi和弦的交替进行已失去了实际的功能意义,取而代之的附加六度音的主和弦分解声部进行,呈现的却是清新、柔美的情境。
当基本乐思需要按照一定的音乐语言逻辑进行而产生多声部音乐结构形式时,作曲家写作技巧的娴熟程度、表现手段和手法的丰富多样性与否,以及和声审美与音乐修养水平的高低,在完成音乐形象塑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内容的需要决定了形式,而且形式也必然会随着表现内容需要的不同,与之相适应地发生改变,来更好地表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