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曲家罗永晖的琵琶曲《千章扫》创作于1998年,由时任香港中乐团弹拨声部首席王梓静首演。该曲除了独奏版本以外,还分别有西洋管弦乐和民族管弦乐协奏版本。作曲家以音乐来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做灵性迁移,将经自我现代意识重构后的传统琵琶语汇作为个性表达的渠道。作品中独树一帜的创作语言、豪壮细腻兼具的精神气度、较高难度的琵琶技巧运用受到演奏家和听众的推崇。
《中央音乐学院改革开放40年学术文萃》(共4卷6册)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在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时出版的一套文集,展示了中央音乐学院这40年来各位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不仅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文献,而且其中体现出的各个学科丰富的内容、鲜明的学术观点、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一些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方法,对年轻一代的学子在今后的治学中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今天继续与大家分享《音乐评论卷》中收录的《点线诗意 虚实智慧——析罗永晖琵琶曲<千章扫>,兼谈当代琵琶创作》一文的节选,作者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兰维薇副教授。
《千章扫》题解中写道:从中国草书的动态美感中获得创作灵感,借助琵琶特有的舒雅性和骤雨狂风般的表现能力,用渐进的声响层次,对照动作体态、线性起伏和速度疾徐的变化。琴音在刚柔浓淡的对比中,发挥了流畅无滞、一贯到底的气势。
全曲由4段构成:一、胸中气;二、游丝连绵;三、点滴成流;四、蟠龙走。文学性的标题已鲜明地概括出不同的音乐意态和气氛:
“胸中气”开门见山,在琵琶的低音区,右手直接扫将起来。而左手指在琵琶老弦上所做的短促滑音动作(由f滑至a)就是开笔时的锋落纸面,用墨由薄渐厚,力道由轻贴转滞重,继而顿笔、走笔,一笔直下。演奏者就是执笔挥毫的墨客,以弦为纸,以快速扫拂拟运笔,将作者对历代书家酒后起兴作书时起笔落纸的情态、动势的想象鲜活呈现。尽管只此一音、只此“扫弦”一种指法,作者与弹奏者胸中那喷薄之气势、流转之姿态、恣肆之心怀让听者直接嗅到了未干透之纸香、墨香!
第二段“游丝连绵”与第三段“点滴成流”,前者细腻牵弄“线”的悠游流贯,后者精准捕捉“点”的跳动闪烁。游丝逶迤回转,且行且驻,描摹的其实是游走无常的悠然心绪。这心绪随着音区的涨落时而下沉时而攀升,低垂时是叹息,翘首时是希冀,听者的心肠也随之俯仰。这游丝并非始终缱绻,跌跌撞撞的脚步显出心底隐秘的冲动,只不过终是被左手一个拉弦滑音牵绊住了,才得以恢复先前的斯文与安闲。动静之间,那始被抛出、复而被揽回、走到近前又欲说还休的情愫已让易感的心肠波动了好几番。左手推挽与右手轮指的起伏是内心掩藏不住的微妙变化,只有泛音始终是平静的、安宁的,给不能自持的心降温,留出空间将情绪收拾停匀。而这番宁静光景并未持续多久,滴滴点点便化身为撩人的喋喋不休,再度轻叩情意满溢的心房。疏密之间,那些点金碎玉汇集为一股音流,越来越宽、越来越急,无可回头地一路奔走,预示着更加壮阔的波澜。
“蟠龙走”挥斥方虬,无所顾忌,以横扫一切之势辉煌千章。“长音滚奏”突显紧逼扶摇之劲头;“夹扫”指法则冲撞奔突,将满纸浩荡化作指间的飞沙走石;快速走句层层腾挪的过程中,密不透风、结实紧匝的音驾着胸中迂回升腾的“气”扑面而来。
该段再现了第一段“胸中气”的音乐材料,首尾呼应,主题贯穿,结构稳健。全曲最后的6下空弦扫弦是专属于琵琶的和声,也是琵琶“狂风骤雨”音响的最佳演绎,轰鸣的音响痛快淋漓地点题,既扫出狂草的凌厉与飞扬,又扫出作者胸中的恣肆与豪迈。
扫弦是专属于琵琶的和声,也是琵琶“狂风骤雨”音响的最佳演绎,轰鸣的音响痛快淋漓地点题,既扫出狂草的凌厉与飞扬,又扫出作者胸中的恣肆与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