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目前人类最适于表达情感的艺术语言:表达直接、体验特殊、形式丰富。与擅长表现客观世界外部特征的美术及其他艺术门类相比,音乐更善于传达和表现出人类内心世界中难以言表的复杂心态和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特殊情感。学会音乐的语言能大大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有助于他们情感的成熟与发展。
《中央音乐学院改革开放40年学术文萃》(共4卷6册)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在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时出版的一套文集,展示了中央音乐学院这40年来各位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不仅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文献,而且其中体现出的各个学科丰富的内容、鲜明的学术观点、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一些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方法,对年轻一代的学子在今后的治学中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今天继续与大家分享《音乐评论卷》中收录的《让中小学音乐教育回归音乐的本源》一文的节选,作者系中央音乐学院民音乐教育学院高建进教授。
一般语言是逻辑思维的工具,音乐语言是感性思维尤其是情感思维的工具。对于普通中小学生来说,就像需要“概念语言”做逻辑思维和理性表达工具一样,也需要“感性语言”做感性思维尤其是情感思维与表达的工具,学习音乐就是掌握“表达情感的语言”。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们首先是用感性包括情感的方式进行思维,然后才逐步学习和使用理性的方式进行思维。婴儿天生就能明白母亲对他的关爱,如果感觉不到母爱就会害怕、哭闹。孩子们讲话处事明显表现出情绪化特征,而成人尤其是老年人就理性得多。感性思维需要有感性语言,孩子们比成年人更需要音乐作为他们情感思维和表达的感性语言。对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只能在情感的层次上进行,所以音乐也是中小学德智体美全面教育有效的情感语言。
让学生掌握“音乐情感语言”有三种境界:
一是用音乐自我表达情感——歌唱为先。歌唱是自我表达情感最自然、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最容易体验音乐美感的实践形式。新体系实践科达伊“一切源于歌唱”的教学理念,把引导学生在歌唱中爱唱、会唱、主动唱作为学校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表达情感的音乐语言不仅是旋律音响,语音语调、面部表情、体态律动等都是表达情感的自然方式,也属于学生应该掌握的“音乐情感语言”。
二是用音乐相互交流情感——学会聆听。音乐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情感的载体,歌唱与聆听是交流情感的两大媒介。所以,在学生爱唱、会唱的基础上,还要教会学生爱听、会听、注意听。新体系让孩子们在体态律动中学习聆听,培养聆听的联觉能力和艺术通感。
三是用音乐在内心呈现情感——学会内心音乐表象活动。在直接感受音乐情绪的基础上,音乐情感包括审美情感的获得,更多地依赖对内心音乐表象的体验。因此帮助学生学会概括、记忆、重组、想象音乐表象,培养学生内心音乐表象的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内心进行想象性情感思维,这是学生掌握音乐语言的高层次目标,也是他们获得音乐审美情感体验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