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讲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乐讲谈 > 正文

乐讲谈|何为分解旋律?

发布日期:2023-09-14   浏览:

正在学习或者学过声乐的人一定听说过分解和弦、琶音,但名称与其非常相似的“分解旋律”你听说过吗?

这是一种诞生于中世纪的作曲手法,虽然作为一种体裁早已衰落,大家基本上见不到,但作为一种作曲技巧,分解旋律依然在许多作品中存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何为分解和弦。


《中央音乐学院改革开放40年学术文萃》(共4卷6册)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在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时出版的一套文集,展示了中央音乐学院这40年来各位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不仅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文献,而且其中体现出的各个学科丰富的内容、鲜明的学术观点、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一些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方法,对年轻一代的学子在今后的治学中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今天继续与大家分享《音乐学卷》中收录的《玛受<大卫分解旋律>中的非音乐概念》一文的节选,作者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余志刚教授。

图片
                                                                                          图片

            微店购书二维码


分解旋律是中世纪(准确来说是13—14世纪)的一种作曲手法(对位技巧),具体做法是将一条旋律在两个声部或更多声部之间分配,一个声部唱一个或几个音,然后休止,由另一个声部接唱。从而形成一种断续的旋律,有一种抛来抛去的效果。分解旋律一词的拉丁文是Hoquetus,这个象声词的原意是“打嗝”。

目前这个名词的中文译法有四种:第一种是“交织”,第二种是“切分歌”②,第三种是“打嗝式曲”③,第四种是“分解旋律”④。我在翻译《欧洲中世纪音乐》时也采用了第四种译法,因为我觉得这种译法更接近它的定义。

分解旋律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佩罗坦的新型有量复调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具存更广阔和更有量的节奏,乐句中自由增加或插入一些休止,而这些休止被看作与音响同等重要的对位因素。也有人认为它可能起源于13世纪早期的奥尔加农、克劳苏拉和孔杜克图斯中的声部交换(Voice ex-change)。⑤

分解旋律既指局部使用的一种作品技巧,也指完全用这种手法创作的一部作品。前者可以出现在无词的迪斯康特风格的段落中,或孔杜克图斯的“考达”中,后者作为独立的无词的分解旋律作品,实际上构成了已知最早的复调器乐作品。这部作品也可以用人声表演。

现存的此类作品只有8首,均出自13世纪末,其中有6首都是以“永世”(In saeculum)这首复活节弥撒中的《升阶经》的片段为基础而作的分解旋律,前5首是三声部的,第6首是四声部的。1300年前后,这种体裁便衰落了,但作为作曲技巧,分解旋律依然在许多作品中继续存在。

注释:

① 迈克尔·肯尼迪主编:《牛津简明音乐词典》,茅于润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452页。

② 埃格布雷特:《西方音乐》,刘经树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③ 刘志明:《中世纪音乐史》,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2001 年版,第251、284页。

④ 见格劳特、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汪启璋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页;汪启璋等编译:《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第354页。

⑤ Robertson, A.W.: Guillaume de Machaut and Rei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24.



END